找到相关内容93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的演变

    心、无量心、念处来修行;这些都是观行的方法,又叫禅观或禅数。所谓五停心,就是用五种观法,使得散乱不统一的心停下来,而达到入定的目的。其内容是数息、不净、因缘、慈悲、界分别等五种;特别是数息观和不...以定发起慈悲,生大欢喜,舍去所有一切的执著及定境,利益众生,如此就能出三界。所谓念处,就是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也是佛法的特色。凡夫以不净之身为清净,所以有执著;承受迁流不已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2145045.html
  • 活在当下----惠能的圆顿禅法

    惠能的一行三昧、不取不舍的禅法,就是符合缘起理论的修行方法。  我认为一行三昧的无念禅法,和早期印度佛教的“念处”禅修法,有其类似之处。“念处”是专注在我们的身体、感受、心理及种种认识对象上,也...,于一切法上无住”。  与“念处”不同的是,惠能的“一行三昧”无念禅法,以“见性”为目的,而“念处”没有“自性”“佛性”的提法。不过,“念处”的目的在“如实正观”,所观的是诸法实相,实相是空相。...

    王开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846949.html
  • “安般念”的“六妙门”辩证

    ]及律藏方面[6]的记载。根据这些经典,以安般念的修法,[7]配合“念处”修习,便可证胜果 (阿罗汉、阿那含) ;或说“念处”后再加“七觉支”,可达到三明[8]三解脱[9]。这种安般念配合“念处...是中多用实观念处也”,似将之等同于“毗钵舍那”。  观:  “观”,《佛说大安般守意经》(T15, 16 3-173)说观息及五蕴;《修行道地经》(T15, 215-219)说观数息;《坐禅三昧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947361.html
  • 浅谈“如理作意”与“法次法向”

    类似之检验、省思。  关于正念、正定,经上说“正知正念以根本作意为食”。所以在修念处之前,先做好前五项,再加上正勤(即念兹在兹,精进不懈)就很容易契入了。法是环环相扣,互相校正、润泽、增上的,若单修一法,没有其他支的相辅相成会事倍功半,甚至产生流弊,比如说,没有正见为前导,容易忘了目的性,没有正思的洗涤,容易刚强我慢,最后修念处,很可能只停留在“改善生活品质”,与世间的“心理治疗”类似,而忽略...

    林武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850309.html
  •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:七觉支

   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:七觉支/张慈田 一、念觉支:即念处。这是一种“观照自我”的修行,绵绵不断地做身、受、心、法层次扫描、警觉,紧跟紧随乃至“起时知起,灭时知灭,没时知没;已起知已起,已灭知...念处的修行,身心会愈来愈敏锐,而达到任何身心的变化都无所遁形。 二、择法觉支:由念念分明的观照,而确知确信烦恼心与清净心都是有因有缘地生起,有因有缘地消失,非偶然生灭,也非神力所作。要使烦恼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09.html
  • 四谛三十七道品修行纲领

      (1)念处;   (2)择法(观照主次要因缘,创造最有利于修行弘法的条件和环境);   (3)精进(向佛、学法、强僧);   (4)法喜洋溢;   (5)身心轻安;   (6)定(...不自欺欺人。   (4)正业:创造幸福快乐美感但不制造痛苦烦恼的行为因缘。   (5)正命:有助三宝成就因缘的经济生活。   (6)正勤:群策群力成就和推广三宝。   (7)正念:修念处成就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10.html
  • 无念、无分别的探究

    境,内心没有思惟分别,所以不能起观照。如何起观照?这要止观双运,或是进入“念处”的修行。   “身念处”是动态的禅修,虽然觉知动作和身体的松紧、冷热...分别,却是如幻假名的分别,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无念、无分别。   这是由念处进入无念、无分别的般若智慧。   另外,也不妨以唯识学的角度来解释。   唯识学把迷妄分别界定为“识&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1654533.html
  • 略谈瑜伽菩萨戒的自利与利他

    护护他。云何护他自护?不恐怖他、不违他、不害他,慈心哀彼。是名护他自护。是故,比丘,当如是学:自护者修念处,护他者亦修念处。   可见自利与利他并无矛盾,关键是要有清净的发心、正确的知见和方便善巧...

    释界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4457195.html
  • 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

    念处。此时即能身身观念住,借此“身”修观念住,即不再生厌极之心。   修身身观念住以后,要系念住不忘,此时又进一步修念觉分。念觉分修习满足以后,于法选择思量,以方便力,再进修择法觉分,如此乃至修舍觉分,这样的修习,即能使念处、七觉分满足,此时的行者即能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而向于舍。法法相类、法法相酒,次第增进,修习满足。· 行者修出入息而至身观观念住,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3865869.html
  • 谈以七觉支修断五盖

    rdquo;,一七等觉支”,七觉分就是:   一、念觉分:   这“念”是指“念处”。即:   一者身念处:观身不净,污秽充满,无些净处。   二者受念处:观受是苦,乐从苦因缘生又生苦乐。   三者心念处:观心无常,念念生灭,无常住之时。   者法念处:观法无我,法无自性。   若行者用此念处修习,思惟其义,末起念觉分的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2465912.html